会议期间,复旦大学的代表委员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饱满的政治热情,围绕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互联网医院发展、五大新城、五型经济等诸多社会重大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发出来自复旦大学的声音。
复旦校门后的那块区域,就是在张老师手上从水坑变成平地的。做人应该为人类群体智力的进化,为人类无限美好的未来,作出自己的贡献,方不虚此行。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副总裁朱民还记得,当年,他在宿舍床边挂了张薰华的圈圈图解,每个阶段不断观摩、不断思考。在重庆,张薰华越加感受到国民党的昏庸腐败。这是中国理论界第一次有人敢于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光辉著作中也有常人会犯的错误,对当时整个理论界学风都产生了深远的示范意义。其中三卷本《〈资本论〉提要》已发行数万册。大学二年级,因茶业又是产业,与经济学相通,张薰华转到了经济学系,将目光投向经世济国的社会科学,一面积极参与学生运动,一面试图从书本中寻求救国真理。
1940年,张薰华高中毕业,适巧遇到复旦大学农学院新办的茶叶专业在丽水与衡阳两地招生,由此考入复旦大学。严于律己、求真务实,一生坚守贱尺璧而重寸阴从1945年留校任教至今,张薰华虽身兼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和顾问、上海《资本论》研究会会长和顾问、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和名誉会长等众多社会职衔,但他对课堂的情结却此生不渝。西迁援建、携手抗疫,不变的是复旦上医与重医的血脉深情,不变的是两校办学办医、救死扶伤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在抗战烽火中,为了保存高等医学教育的火种,上海医学院作出安排:一部分人留守上海,而另一大部分师生从上海迁至昆明白龙潭,后又于1940年辗转迁至重庆歌乐山,直至抗战胜利后1946年才迁回上海。学生代表、中山医院内分泌科、重庆石柱队博士生志愿者马帅在发言中说,西迁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激励着她,自觉承担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使命,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需要和群众期盼之中,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青春之智慧和力量。展览通过抗战存薪:烽火弦歌 沪渝情缘西迁创校:高屋建瓴 擘画蓝图西迁人物谱:群贤毕至 共兴西部西迁精神:向西而歌 向古而生今日上医:传承使命 凝聚荣光五个单元,以翔实的图文,生动的实物和多媒体等展示方式,集中呈现了上医前辈的西迁故事,重温上医人的家国情怀和为人群服务的使命担当。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和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等所写的7篇署名文章,以及部分医院的科普案例,被收录进《白衣战疫为人群》第四章科普为人群中,上医人积极传播抗疫知识、破除疫情谣言、树立战疫信心的努力作为从中可见一斑。
焦扬强调,要以今天的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把老一辈上医人赤诚报国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引导两校师生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为这部作品撰写序言。
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翻阅复旦上医抗疫纪实《白衣战疫为人群》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第五章以诸君皆有为命名,讲述了后方各条战线携手抗疫的故事,包括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产科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在战疫中作出的贡献,90后00后复旦上医战疫青年的事迹,以及复旦上医公卫校友投入抗疫等。建校初期,重医开展教学、科研迫切需要的图书、尸体、标本、教材、切片等物品,很多都是由上医支援。上医和重医要把西迁精神发扬光大,将西迁历史在校史上永远铭刻,将开拓者所铸造的事业传承下去,在医教研各方面合作共赢,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做出更多贡献,为健康中国在新的一百年征途上再创新的辉煌。
凡上医有两套的图书资料、教学科研仪器,都支援重医一套。袁正宏在致辞中指出,西迁精神是上医人、重医人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对师生开展爱国荣校教育最生动、最富有说服力的教材。在今年的新冠疫情期间,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派出497名,以及中山厦门医院14名共511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支援,上海的两家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均为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上万白衣天使守护国门与城市。如果这一次不去,我这辈子都会良心不安。
复旦上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白衣战疫为人群》一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发行,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复旦上医在2020年上半年战疫中涌现出来的鲜活人物和生动故事。只要组织需要,我都会冲在第一线。
抗战时期,重庆是战时的陪都,但大后方的条件同样艰苦异常。黄爱龙在致辞中也指出,西迁精神已经成为复旦上医和重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不朽丰碑,并在时代发展中传承延续,在薪火相传中历久弥新。
从黄浦江畔到嘉陵江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重庆医科大学有着同气连枝、血浓于水的历史渊源。复旦上医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践行着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誓言。2020年是上医抗战迁渝80周年、分迁筹建重医65周年。更要携起手来加快医学教育创新改革,努力培养有温度的卓越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再立新功。现场还展出了一批西迁老专家主编或参编的著作,统计罗列了老专家取得的一系列医学科研成果。颜福庆老院长领衔筹建,陈同生兼任重医首任书记兼院长,黄家驷副院长亲赴重庆确定校址,钱惪副院长带头响应号召,与左景鉴、石美森等400余名上医老前辈,毅然溯江而上,远植巴山渝水,开启了上医二度西迁、开拓兴学的历史。
在重庆办学的艰难岁月里,穷亦兼善天下,上医以救死扶伤与培养栋梁的方式为民族的延续和复兴贡献力量。上医师生们抵达重庆后,便选择在离市区35公里的歌乐山重建校园。
截至目前,上医对口援建的医疗机构达到53家,以近8年数据为例,累计派出医务人员近500人次,建立特色专科12个,在当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400个。西迁后人代表、中山医院副院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任院长左景鉴之女,上海市原副市长左焕琛,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以及上海医学院领导张艳萍、汪志明、丁强,重庆医科大学领导杨竹,杨燕滨、袁军,市卫健委新闻宣传处处长艾晓金,以及上医重医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上医各院系部门负责人,附属医院负责人等共同见证展览开幕。
要把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作为加强师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引导师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学校建设、国家发展,脚踏实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生命,为引领和助推两校发展,为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每一位西迁人都是一座丰碑。
1956年10月,重医首届开学典礼举行,为大西南的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书写了壮美篇章。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追忆这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从西迁的人物和故事中汲取精神和力量,让上医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代代相传。此次展览将自本日开展持续到2021年5月10日。从1955年4月至1960年7月,上医共调派400多名各类人才参加重医及其附属医院建设,其中不仅有20余位功成名就的著名专家教授,还有一大批已经在学界崭露头角的骨干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
走进上医重医西迁精神主题展抗战迁渝、筹建重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历史上的两度西迁,是上医人教育救国、教育报国和教育强国的光辉篇章。活动前,与会嘉宾一起观看了上医重医开展西迁人物口述史活动的短片。
制图:实习编辑:边欣月责任编辑:李沁园。《白衣战疫为人群》一书分为六个章节,直击疫情发生以来的多个重要时间点,聚焦上海、武汉等多个战场,囊括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体系支撑、科研攻关、科普宣传等多方面内容。
焦扬写道:复旦人在医疗救治、科研攻关、咨政服务、科普宣传等多条战线全力奋战,体现了‘国家队的责任和担当。要结合四史学习,把西迁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爱国荣校教育、国情国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各个环节。
1939年,计苏华、聂崇铭、王士良三人组成了上医第一个学生党支部,由计苏华担任党支部书记。左焕琛、焦扬、袁正宏、金力、黄爱龙、艾晓金为溯江而上医路高歌——上医重医西迁精神主题展览揭幕左焕琛、焦扬为《白衣战疫为人群——复旦上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一书揭幕袁正宏、黄爱龙为重庆医科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实践基地揭牌袁正宏代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向重庆医科大学杨竹,杨燕滨、袁军三位副校长赠送新书。抗战迁渝期间,虽然烽火连绵,但是学校始终弦歌不绝,坚持为国育才、为战医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下称复旦上医)的院歌印在《白衣战疫为人群》一书的封底。
附属儿科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浦东医院坚守阵地,筑牢上海抗疫铜墙铁壁。战疫期间,复旦上医专家面向社会进行了数百余次科普。
展览为复旦上医师生四史学习再添一份生动教材,不少师生员工积极报名志愿讲解,以实际行动讲好西迁故事,传播西迁精神。同时,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记录了复旦上医人抗疫故事的《白衣战疫为人群——复旦上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一书也于当天正式发布。
步入展厅,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珍贵历史手稿、一本本经典著作,次第展开上医西迁波澜壮阔的历史。在上医严谨治学、勤奋进取的传统学风影响下,抗战时代虽然学习条件简陋艰辛,同学们仍然认真刻苦学习,取得良好成绩。